近几年受环境影响,职场类话题在社交平台上的讨论度越来越高,流量也蜂拥而至。
在流量的聚集下,商机自然也随之而来。
于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:按部就班打工赚钱越来越难,但离职却在流量的加持之下,正在变成一种可观的淘金方式。
目前来看,垂直“离职博主”已经诞生,甚至在职场博主中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壮大,成为职场自媒体的中流砥柱,有的正常接广告、有的直接带货、还有的收费帮人改简历,做起了久违的知识付费…
人设红利在互联网界永不过时。但当一众年轻的打工人开始追捧起离职博主,这其中的原因怕是充满心酸。
“离职”也要卷起来?
2024年5月,百度百科将“离职博主”标注为了就业岗位。
离职一事,渐有一呼百应的趋势。在抖音上甚至出现了以“离职”为标签的直播带货,品类涉及美妆、个护、服装、食品……
《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》显示,约70%的受访者曾因职场问题面临心理健康困扰。另有调研显示,同事的离开会使他们考虑自己要不要也辞职,但是否要离职,大部分人在层层焦虑的禁锢中,早已失去了判断能力。
这或许正是年轻的打工人们追捧离职博主的主要原因。
这届年轻人的离职效率正明显加快。有调研显示,从70后到00后,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从84个月降至11 个月,95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是15个月,00后更是平均在职11个月。
很多人离职之后,纷纷把目光放在了互联网上,成为了一名离职博主。可离职之后,就能逃开焦虑怪圈吗?
种种迹象显示,这不过是从一个工位跳到另外一个工位。
事实上,当打工人在吐槽职场残酷,诉说激烈竞争的时候,那些离职后开始在互联网上“再就业”的人,要面临的辛苦远比正常上班还要多。
首先,在历经持续的裁员、事业浪潮后,离职博主赛道早已人满为患。
数据显示,2024年1-6月,小红书“我离职了”话题笔记发布量已超过160+万篇,浏览量达3.8亿次,参与人数增长到5.6万人。最新调研显示,近一年,与“打工人、职场”相关的笔记声量增长440%+,预估互动总量增长128%+。
在小红书“从大厂离职”类型的账号有一定粉丝体量的,超过100个,有些头部全网粉丝达200万。想要离职加入本赛道的年轻人,其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再寻一份新工作。
如何在同质化内容里出头,免于消失在流量的浪头下,成为无数离职博主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。从前,这群人只需要随便添加一个大厂的员工标签,诸如字节、阿里、京东等互联网大厂,就会获得一阵不小的热度。
但今年以来,互联网大厂的魅力也满足不了他们的流量需求。于是,人设由互联网大厂前员工开始往别的领域延伸,其中,新能源汽车公司成了不错的代替,在小红书上,前小鹏员工、蔚来员工、比亚迪员工、理想员工……日渐增多。
资本偏爱的跨境电商与大模型也不在少数。
这种变化的原因并不难猜。过去三年间,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降本增效,昔日人人艳羡的工作逐渐失去诱惑力。以腾讯与阿里为例,数据统计过,截至2023年12月31日,腾讯拥有105417名员工,与2022年第一季度峰值的116213人相比,减少了10796人。
阿里也不例外,两年多的时间共计减少了54425人。《2023泛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报告》显示,2023年泛互联网行业人才供需比持续走高,从2021年的0.45升至2023年的2.34升,平均约5个人才竞争2个岗位。同时互联网行业出现明显的人才溢出现象,人才流入流出比为0.96。
相反的,新能源市场代替互联网,变得炙手可热,调查显示,TOP20行业中,投递汽车零部件及配件、新能源的人次同比增长最高,较2023年年开工首周增长80.52%、67.40%。
走进职场,年轻人希望永远跟随风口,而离职之后,照样要跟着风口来赚一把流量快钱,换一个职业风口,离职博主要跟着换一个新的人设。
“离职经济”还能火多久?
在离职博主赛道里,前格力员工孟羽童算是名副其实的头部,且因与董明珠的爱恨纠葛,辞职后自带流量。据悉,她在2023年转战自媒体,目前的全网粉丝数高达400万,一条广告的报价已经达到10万。
逃离职场,是这几年在年轻人群体中最热门的话题,纵观各大平台,年轻用户占主力的小红书是离职博主们扎堆最多的地方。有数据显示,小红书坐拥3亿月活用户,其中95后占比为50%,00后占比为35%,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50%,男女比例达3:7。
但这种人设的吸引力能留存多久?
有一点需要注意,走过前两年的离职大潮,当前的年轻人已经在为下一份工作着急。走出职场的很多人,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海阔天空,离职后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击碎了年轻人美好的幻梦。
以曾经离职人群向往的“地摊大业”为例,此前,昆明发布过一则调查结果,近七成摊主月收入3000元以内,月收入能超过5000元以上的摊贩,只有4.8%左右。虎嗅上一篇《辞职摆摊的年轻人:三个月倒亏3000,降薪重返职场》,更是直接击中年轻人的离职痛点。
相较于离职,当代年轻人反而在增加求职意向。
猎聘大数据显示,猎聘平台开工首周新发职位(即人才需求)较去年开工首周增长23.63%,处于近五年来最好的增长水平;与此同时,整体投递人次同比增长42.40%。更有意思的是,大厂、高薪,在就业环境艰难的条件下,逐渐不再是年轻人的执念。
《2024年春招人才偏好洞察》显示,“大厂光环”已经被大部分求职人所放弃,该因素的得分指数只有4.56,甚至工作舒适程度的得分都比这一项要高。只有13.45%的年轻人还在将大厂当成唯一的选项。
但有高达81.93%的年轻人表示愿意寻找大企业的平替,甚至有55.5%的表示愿意为满意的工作降低薪水要求。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是严重的人才供求失衡,数据显示,2021年的人才供需比为0.32,人才供不应求。
2022年,这一比例升至 1.29,人才开始供大于求。到了2023年,人才供需比进一步攀升至1.98,相当于2个人才竞争1个岗位,2024年,压力只增不减。年轻人对于离职的向往最终被现实压垮,这让社交平台上的“离职内容”陷入证伪阶段。
盘点大部分博主,输出的内容除了人生鸡汤,就是副业经验。
但事实上,副业圈就像一个“围城”,除了地摊在劝退年轻人,在黑猫投诉网上,关于“副业变现课欺诈消费者”的投诉有近5000条。其中,81.09%的消费者花费千元报名的培训课,最终以老师跑路收场。
调查显示,通过副业月收入不到3000的人占比7成,真正能实现月入过万的仅有12%,还剩下15%根本赚不到钱。“离职经济”还能火多久?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,但随着年轻人的“清醒”,怕是博主们的日子不好过了。
年轻人放弃“网红梦”了吗?
离职当起博主,归根到底还是年轻人的“网红梦”在作祟,新华网曾经发布过一个调查数据是《95后迷之就业观》,48%的人选择了毕业以后不就业,而54%的人最向往的职业就是当网红。
但从四五年前集中大爆发的逐梦互联网,到现在2024年,大部分的年轻人还是冷静了下来。网红这一职业,随着流量世界的内里披露,开始展出贫瘠的底色。数据显示,在我国目前1.5亿直播账号里,95.2%的主播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下,仅有0.4%的主播月收入在10万元以上,甚至还不如外卖员、流水线工人、网约车司机。
后者们也的确正在被困在职场里的年轻人,列为就业“备选”。
2023年,央视财经曾经有过一项报道,去年的毕业生对制造业的期望值直线增加,占比8.1%,在14个行业大类中增幅第一,超过曾经热极一时的互联网行业。今年第一季度,东莞、珠三角、长三角等头部制造业基地流入大量毕业生。
有数据统计过,仅一个东莞,大学生的简历投递数量就294%,增幅居全国之首。当社交平台上,有人还在用大厂离职作为卖点,并且想借流量赚一把块钱的时候,在现实世界里,不少大学生已经走进了车间。
做网红早已无法为当代年轻人托底,在一则则收入报告面前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网红路上的不确定因素,以及微弱的收入是其被年轻人放弃的主要原因。但另一方面,这一赛道的内容趋于工业化、快餐化、同质化。
内容门槛下降的同时自然生出两种结果:
首先,在流量公式下,内容不再是衡量优劣的标准。这内耗掉了不少人的网红热情。第二,大量心怀侥幸的人一拥而入,就连平台都一再降低素人网红的带货门槛。此前,小红书商业合作服务平台的入驻门槛,只要求1000位粉丝即可。
抖音则更低,有效粉丝大于500的创作者便可挂载“商品”、“店铺”、“橱窗”标签。看似机会变多了,实则竞争比就业更大。年轻人怀揣一份网红梦,在流量的世界里转了一圈,但失望者大于幸运儿。
他们甚至意识到,同样是赚一把快钱,脱下“长衫”走进工厂,甚至去送外卖的来钱速度似乎都比网红更快。《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》显示,2024年一季度,38个重点城市的蓝领职业平均招聘月薪为7215元,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35.8%,增幅比总体高出7.6个百分点。
离职跟打工到底哪一个更赚钱,能解答这个问题的,从来都不是那些离职博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