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中药略有所知的朋友都明白,桂枝是一味辛温走窜之品,它性味辛热,最善于发散通透,传统本草家形容它为“走而不守”,也就是绝不停留在某一处。
于是,历代医家对于桂枝的运用,可谓是爱恨交加。高明的人能够把握住它,从而以它为君创立了很多名方,如医圣张仲景的桂枝汤。但同样也有人对它望而却步,甚至衍生出“春忌麻黄夏忌桂”的说法。
比较令人感兴趣的是,张仲景还在《伤寒论》里还创立了一个方剂,那就是桂枝龙骨牡蛎汤,全方由桂枝为君,配伍龙骨和牡蛎。
一些人对此很有疑惑,辛温走窜的桂枝,为什么要和重镇收敛的龙牡为伍呢?
首先,桂枝龙骨牡蛎汤是张仲景为了调治伤寒误治而导致的阴阳离决之证,其证的病机是阳浮于上,而阴陷于下,从而以心胸烦躁为主证。
这里说的误治,就是伤寒表证时曾用辛热刚燥之品,导致火热亢盛于上,同时也用苦寒泻下之品,导致阴气受损而下陷,从而成为阴阳离隔之证。
《伤寒论》的原文是这么描述的:
火逆之下、因烧针烦躁者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而《金匮要略》则说:
夫失精家少腹弦急,阴头寒,目眩,发落,脉极虚芤迟,为清谷,亡血,失精。脉得诸芤动微紧,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,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我们再看一下它的组成:
桂枝、甘草、牡蛎、龙骨,共计四味。
从配伍来分析的话,桂枝、甘草能助心阳,而龙骨、牡蛎主要就是止烦躁。我们主要分析一下龙骨牡蛎存在的原因。
按照《名医别录》的说法,认为 “(龙骨)能疗心腹烦满,四肢萎枯、汗出、夜间自惊……养精神,定魂魄,安五脏……白龙骨疗梦寐泄精,小便泄精”。
还有一些古代名医认为,龙骨性枯涩,能够收敛心气,那些心神耗散、肠胃滑脱之证,龙骨能够收敛正气但不留邪。
而牡蛎能够敛阴潜阳,前人认为它适合男子下焦不固,虚劳之证,能补益肾中正气,止盗汗出,还能补养安神而去烦热。
这么一配伍下来,既有桂枝甘草的温通心阳,又有龙牡的收敛阴气,上焦阳气得以和下焦阴水沟通,浮阳得潜,陷阴得暖,从而恢复阴平阳秘。
后世医家归纳这个方剂的功用,用“潜阳、镇惊、补心、摄精”八个字概括,实际运用有如下几点:
1、惊悸
所谓惊悸,指的是人们自己觉得心中慌乱不安的感觉。比如内经所说的 “心澹澹大动”、心怵惕”,都可以算是惊悸。
对于惊悸的病因,《伤寒论》指出了惊扰、水饮、虚劳、汗后受邪等。
归纳起来,惊悸的病机主要集中在精神因素上,但凡心血不足、心阳衰弱、水饮内停、瘀血阻络都可以引起这个问题。
而桂枝龙骨牡蛎汤的配伍,刚好非常契合这些病因病机,所以是历代医家常用之方。
2、下焦不固:
比如男子有梦而遗,无梦而滑,这类隐私性问题,中医认为多因心阳不足、心阴耗损所致,或者因为心肾不交,阴虚火旺扰动精府而来。
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对于心阳不足、心阴虚损,或心肾不交都是非常适合的,只要适当加减,一般都能奏效。
3、失眠:
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,病机也非常复杂,涉及的脏腑也很广,但主要集中在心阳不振、心阴血虚、心神不安这几个方面上。
其中,心阳不足引起的失眠比心阴虚而火旺所致者更难调理,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刚好有敛阴潜阳、镇摄之功,也是现在用于失眠的一个常用方剂。
总的来说,桂枝龙骨牡蛎汤是一首著名经方,一些朋友对它的配伍略存疑惑,主要集中在桂枝的辛散为什么要配伍重镇之品上,其原因就在于阴阳离隔这四个字,您认为如何?